查看原文
其他

马戛尔尼|乾隆皇帝的复信与我国的六点请求

乔治•马戛尔尼 勿食我黍
2024-08-28


作者|乔治·马戛尔尼(George Macartney,1737-1806)
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,在爱尔兰出生。1759年,他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,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,师从荷兰伯爵亨利·福克斯。1792年9月26日,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,乔治·斯当东为副使,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,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。



授乾隆复信


3日礼拜四,晨间。余卧病未起,鞑靼钦差金大人已至。言:目下相国和中堂及国老多人,均在皇宫中等候贵使前去谈话。余以连日奔走,所事又不能如愿,今日本拟少息,兹闻金大人之言,心中至觉不快。即四肢亦疲惫乏力,几令吾不能起床,然以事关重要,不得不勉强从事。乃立即披衣而起,命部下预备一切,匆促出门。


计自金大人至馆舍,至吾抵宫门之时,为时不过一钟,而抵宫门后静候至三点钟之久,方见和中堂及诸国老联翩出迎。行相见礼后,即导余进宫。经华丽之厅事数座、长桥数道,始抵宝殿之前。殿基极高,有石级数十,如梯形,石级尽处,有黄缎包成之圈手椅一行,状颇郑重。中有一椅,椅上有一黄封,即系乾隆皇帝致英皇之书信。


吾等在殿下行礼后,拾级而登,至于宝座之前,和中堂乃指椅上之黄封曰:这是皇上赐予你们国王的书信,等一会儿,便须叫执事官送往你馆舍里去。但是照规矩你得先到此地来行个接受礼,所以我叫金钦差请你来。


殿中黄椅之旁尚有低桌数张,桌上累累然置有物品多许,均做卷筒之形,其上亦用黄绸盖之,不辨所盖者为何物。而和中堂则指而告余曰:这是皇上赐给你们国王的东西,其中也有几种是赏给你自己和你部下官员的。因为你们英国与天朝相距极远,这回航海到此,路上苦也吃得多些,故皇上赏赐之物比平常外藩使臣多了一倍。余曰:即此可见贵国大皇帝优待远人,礼意隆渥,敝使感激异常,请中堂代为致谢。


此时中堂神情,与前在热河游园时和蔼可接者大不相同,恭静之中颇夹有威严之气。此种威仪之气,凡为大臣者多有之。余见之亦不以为异,但在此时则心中至觉不耐。盖余航海而来,其本意并非欲希冀中国区区之礼物,今中堂但言礼物而置正事于不问,吾即具忍耐功夫,心中亦断无不愤懑之理。余初来时,曾以所备各种优美之礼物分赠中堂及诸国老,意其必肯收受,乃送去之物一一打回,竟无一人肯收受者,余乃大异。至今思之,彼等之所以不肯受礼,即为今日以威严之气临吾之预备,亦无足异也。


乾隆皇帝像


余进宝殿后与中堂等略作数语,自觉四肢乏力,全身发抖,有不能支持之势,即向中堂告退曰:敝使病体未愈,今不特不能坐立且不能复语,拟先行告退。中堂如有所命令,可与余副官史但顿勋爵言之。中堂曰:也没有什么话说了,你们正副二使不妨同时回去,若你有什么意见可再开个帖儿来。余曰:遵命。遂与史但顿同退。退时,自思中堂虽有此言,而就其神气观之,余即有所陈白亦万无成功之望。他姑不论,即如昨日所谈之事,余向彼竭力言之,意其无论如何今日相见时或成或否,必有相当之答辞,乃竟无一语提及。则今日之所谓开个帖儿云者,亦无非费吾纸墨而已。


抵馆舍未几,下午有华官16人率从者多人,合赍皇帝致英皇之书信至馆,仪式至为隆重。赍书信者甫去,礼物十数扛,复相继而至。余就中挑选其送与英皇者分别装箱,箱上仍书“乔治第三”字样以为标志。其送与余及随从各员者,则各自藏护之。


此时,中国朝廷虽未有命吾即日回国之明文,而其命吾即日回国之决心则已彰明显著无复可疑。


六点请求


倘吾不知其用意所在犹不再做归计,则华官或者以非礼之举相加,是不特于吾出使之荣誉体面有关,而对于吾此行之目的,尤必有至恶之结果也。然和中堂既有命开具说帖之言,吾虽明知其无效,亦不得不姑以为有效而开具之。乃不顾病体之痛苦勉强捉笔开具六事如下:


第一,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、宁波、天津等处登岸,经营商业。


第二,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,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,买卖货物。


第三,请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,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,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。


第四,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,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,不加禁止。


第五,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,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。如不能尽免,请依1782年之税律从宽减税。


第六,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,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。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录赐一份以便遵行。缘敝国商人向来完税,系听税关人员随意估价,从未能一窥中国税则之内容也。


4日礼拜五。昨日安育德神父至馆舍中拜见,谓将有所陈白。余以病甚不能见客,嘱史但顿见之。今日史但顿以安神父之言转告于余,余以其颇有记述之价值,又因安神父对于余奉命使华之举心亦异常关切。凡中国政府中苟有若何之消息,与吾英国使臣有关而为吾所未知者,此人必须先通信,其望吾成功之心几与吾自望之心相若。


吾故乘今日病体较苏之时,补记其言于此。安神父曰:吾欧人之所谓钦使多有常驻的性质,俾两国发生交涉得以就近接洽。而华人对于他国之使臣仅视为一种点染太平之具,苟非国家有庆祝宴会之盛举,则使臣可以不必来,来则亦万不许其久留,事毕,即促令回国。前此葡萄牙派来使臣,中国虽亦以至隆重之礼节款接之,而其居留中国之时期亦不过六礼拜。此因中国向来闭关自守,不知世界大势。初非挟有恶意,即如缔结条约、互相通商,为现今文明各国共有之办法,中国则从来未闻有与他国订结条约之事。然谓中国人固执不化,将来永无与他国人缔约交通之一日,则又未必尽然。不过无论何事总当渐次做去,若能按部就班逐节进行,将来必有成功之一日。倘躁急从事抹去种种手续则未克有济也。


安神父又言,钦使此次来华,所受困难实已不少,然钦使到华较早,在中国朝廷未闻欧洲战耗之前,则困难之事必可减去一半,因中国人向来以蛮夷戎狄目欧人。近来复得有一种风说:谓欧洲诸国方有战祸,其以蛮夷戎狄视欧人之心遂因此益甚,钦使到华后,亦因此大受影响。然钦使精干英明,仪表亦彬彬有礼,既来此邦,此邦人士心目之中必永远留此钦使之影像。虽现在之结果未必甚佳,而将来倘有成功之一日,终不能不归功于钦使也。据鄙见所及,以为钦使既经来华,来华之后,既经中国皇帝准予瞻觐,纵留华之时间极短,亦未始非英人在中国得有立足地之初步。倘自此以后,英人不以此自馁其气,仍由英皇陛下时时以书信与中国皇帝互相投报,每有商船到华即奉以一书,一面于广东地方派一英侨司理其事,此英侨当以富有经历长于交际之人充之,由英皇陛下赐予敕令,嘱其时时与两广总督联络感情。所有各项书信即由此人面托两广总督代为呈递。倘将来中国之新皇登基,或有他种重大国庆,此人即可就近托两广总督转奏,自请晋京庆祝。如是在中国一面,既不背其使臣不许久留之定章;在英国一面,亦可免去特派使臣之费用及心力,而两国感情仍可互相联络,无常驻钦使之名,可收常驻钦使之实。事之两全无有过于此者,将来瓜熟蒂落,必有缔约通商及互派使臣之一日。至以目下而论,华人既不愿钦使久留,钦使自当立往辞行,准备回国,毋令华人逐客之令见诸明文,转使将来之事难于着手也。


安神父在华有年,所言至有经验,其对于将来应行事务之主张,至吾回国后,固可视为一种堪资讨论之计划。而其现在劝吾速即辞行准备回国,亦属正当之忠告,吾思之再三决意从之。然前据珠山来信:“狮子”船有即日启碇回国之意,今相去数日,该船已否启碇,尚在不可知之数,故于决定速做归计之后,立草一函致相国和中堂。


函中内容,开首系通常问候之词,其次即言昨上说帖,计达左右,倘承赐以回复。敝使拟即于接到回复之日启行回国,其程途则拟先至珠山,一探“狮子”船已否启碇,倘系尚无,固属甚妙;其或已经启碇,则敝使可改坐“印度斯坦”船,因该船非至甲必丹到船后绝不能开行。今甲必丹尚留居北京,则该船必停泊港中无疑。然敝使部下随从之人既重,行李复多,“印度斯坦”船中仅能容其半数,故“狮子”船虽已启碇亦必设法阻止。今附上一函请中堂速即饬人飞送珠山投交古完勋爵,倘该勋爵已经乘坐“狮子”船南驶,则请中堂饬送信之人飞急赶至广州截之,是为至要。下文复用通套之问候语结之,无关紧要,不赘。


夜分,鞑靼钦差金大人来,言贵使致古完勋爵之信,已由和中堂饬入送去,贵使自请即日回国一节亦已由中堂奏禀皇帝。皇帝说:如此办法很好!很好!但他们外国人受不起风浪的,朕为体恤他们起见,已饬钦天监选定本月七日吉日,着他们动身。又饬令该英国使臣沿途路经过各地的文武官员,一律优加保护,用敬礼接待,不得怠慢。金大人又言:贵使昨致和中堂之说帖,已定于贵使启行之日答复。因目下中堂尚在颐和园中,至贵使启行之一日方能来京,以复书面交贵使也。


5日礼拜六。时至今日,诸事多已无可为力,只能自做归计矣。


下午,樊大人与周大人同来,言:贵使归时,自北京往珠山,皇帝已特命大员二人为贵使之导护人。其一为松大人,即前此游万树园时与贵使为伴者;又一人则为阿顺(译者按:阿顺二字音译)大人。在热河时亦曾与贵使见过一次。至于金大人则仅奉命护送贵使至于天津而止,余二人虽尚未奉明命,以意度之,行程亦当仅以直隶一省为限也。


6日礼拜。金大人、樊大人、周大人均于是日同至馆舍中,督饬夫役助余等收拾行李,以备明日启行。


渠等言:明日贵使启行时,尚当与和中堂行一握别之礼,但行礼之时间由中堂自定,故贵使当预先将行李等物装置妥当,俾一闻中堂之命即可启程。又言:中国朝廷诸大员中颇有数人与贵使甚形相得,兹闻贵使来此未久即行回国,颇觉为之不快云。


—End—

本文选编自《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》,注释从略,题目为编者所加。特别推荐阅读此刊相关内容。该选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书目参考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,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!



点击下列标题,延伸阅读:
帝国末日:中西碰撞与乾隆时代以来的制度惯性|阿兰·佩雷菲特
李提摩太|游历与交际:晚清社会的观察侧面
何伟亚|朝贡体系、礼仪与中国中心史观的转变
葛兆光 | “漫长的十八世纪”与“盛世背后的危机”
柯娇燕|中国皇权的多维性
金观涛 刘青峰|从“天下”“万国”到“世界”——晚清民族主义形成的中间环节
茅海建|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葛剑雄|中国与世界
陈嘉映|东西文化思想源流之差异:回顾与反省
沈松侨 | 晚清的国族想象
卢汉超 |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
何天爵|华游志略:外交、游历与观察
蓝诗玲|走向现代:重释帝国秩序崩塌的肇端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混乱时代   阅读常识

欢迎点击关注👇

 
👇 点阅读原文查看“智识地图”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勿食我黍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